在金陵制造的“澄心堂纸”何以名动天下?_手机搜狐网

adminadmin 04-07 62 阅读 0 评论
在金陵制造的“澄心堂纸”何以名动天下?_手机搜狐网

  相关专家分析,澄心堂纸的初始制作原料可能来自安徽、四川等地,但那只是生宣,属于半成品,而南唐宫中所用到的是熟宣,还必须进行再加工后才得以完成。相比之下,水墨在熟宣上不易渗透,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,可反复渲染上色。被叫作澄心堂纸的成品,应该是在南京纸坊生产的。

  美术学学者仇春霞认为,除了品质,澄心堂纸的特殊性还在它的尺幅,比常见的四尺、六尺纸都窄,大约和现在的册页纸差不多大。由于李煜很喜欢填词,而澄心堂纸的尺幅不大,刚好够填一首词,比如他的《相见欢·林花谢了春红》,共36个字,一张小笺纸就够用了,“纸大了浪费,还不好看。”此外,李煜的词境也需要澄心堂纸这样的纸张来呈现,李煜的词婉约、多愁,适合用小小的字写在小笺纸上,李煜正是在这样的创作中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。

  获赠澄心堂纸

  大诗人欧阳修不敢下笔

  高超的工艺,无比的质量,皇家的地位……在种种原因的推动下,澄心堂纸名动天下,并造就了其不可撼动的巅峰地位。不过,南唐灭亡后,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失传。

  在宋代,由于澄心堂纸在民间很少见到,南唐灭亡,宫人自宫中携出高价出售,北宋文人看到后,则奉为珍宝。

  据称,北宋学者刘敞(字原父)曾有幸得到澄心堂纸百张,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,提笔挥毫道:“当时百金售一幅,澄心堂中千万轴……流落人间万无一。我从故府得百枚。”为了分享自己的狂喜,他立即将其中的十张赠予好友欧阳修。

  欧阳修收到此物,当即写就《和刘原父澄心纸》一诗,称“君家虽有澄心纸,有敢下笔知谁哉”。原来,欧阳修得到澄心堂纸后,觉得自己书法不够好,怕暴殄天物,所以就将它们送给诗文书法俱佳的朋友。欧阳修拿出两张送给大诗人梅尧臣。不过,获赠此物的梅尧臣也同样陷于两难之中,一方面觉得自己书法不够好,另一方面又怕孩子们把它撕坏了。

  宋初诗人、书法家石延年也曾从欧阳修那儿获赠澄心堂纸。由于他草书写得好,欧阳修便拿澄心堂纸与他做交易,前提条件便是写幅字来换。于是,他将自己写的《筹笔译》用草书誊抄了一遍送给欧阳修,好诗、好纸、好书法,对这件“三好”藏品,欧阳修如获至宝。

  潜心研究

  宋代文人走上仿制之路

  澄心堂纸如此之好,风雅的宋代文人士大夫自然想多要一些,并为此走上了仿制之路。

  “宋四家”之一蔡襄有一件著名的书法作品,即《澄心堂纸帖》,现藏于台北“故宫博物院”。全文如下:“澄心堂纸一幅,阔狭、厚薄、坚实皆类此,乃佳。工者不愿为,又恐不能为之。试与厚直,莫得之见其楮细,似可作也。便人只求百幅。癸卯重阳日,襄书。”

  由落款可知,该帖写于1063年,意思是,给你寄了一幅澄心堂纸,长宽、厚薄、硬度都做得跟它一样是最好的。很多工匠不愿意做,又怕做不好。我曾重金请人仿制,可是没做出来。我观察发现它的纤维非常细,貌似是能仿制的。如果有人能做,我想要一百幅。

  书法家米芾对澄心堂纸也很有研究,他把纸泡开来,一寸一寸地观察,就是想知道澄心堂纸为何那么好用。

  那么南唐澄心堂纸为何那么好用?

  “纸之制造,首在用料。”用料不同,其生产工艺也可能因之而异。王鲁湘在电视节目《文化大观园》中所探讨的古法复刻澄心堂纸,源于徽州楮皮纸,其制作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,到了南唐,徽州生产的“澄心堂”楮皮纸曾经红极一时,有“一纸抵千金”之说。梅尧臣在《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》一诗中写道:“寒溪浸楮舂夜月,敲冰举帘匀割脂。”其中的“浸楮”,是造纸工艺之一,指浸泡楮皮,即说明澄心堂纸的原料是楮皮。蔡襄在《澄心堂纸帖》书中也提到匠人家“楮”料精细,似可以制作澄心堂纸。

  而据仇春霞分析,澄心堂纸来源于安徽泾县,当地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稻,并通过非常复杂的工艺将其变成了宣纸。

The End 微信扫一扫
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足球无插件免费观看_欧洲杯2024赛事直播-欧冠赛程网播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本文作者:admin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hdst.com/post/v5s13A.html
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

发表评论

访客 访客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2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